辛苦最怜天上月,一夕如环,夕夕都成玦。《蝶恋花》
一直很喜欢纳兰容若的词,从青春年少的时候便开始读饮水词。便用他的词来开个头应景,中秋良辰,也不算虚度一场。
看到月亮时,仿佛古人表达的总是对于不完美的遗憾,以及孤独。近日开始在夜里走路,同时也思考起许多问题,仿佛对这种遗憾与孤独感又多理解了几分。铺散的漫天繁星,以及月缺月满,终究是衬托人的渺小的。诗篇里大卫说的,“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,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,便说人算什么,你竟顾念他?世人算什么,你竟眷顾他?”
而人,不过是尘埃中的一粒,却反而为月亮盈缺自带了缺憾感。何故?因为人生也不甚圆满,不是么?有失落,有彷徨,有迷惘,有挣扎,哪来的圆满?纳兰容若想必深有体会,辛苦最怜天上月,他怜的应当是他自己罢,爱而不得,多有遗憾。虽然缝缝补补,人心里却总有一个部分,若非是神祂自己,无法被充满。
若是不认识神,大概在这世上也只有追求爱才看似更有些意义。于是人们将爱当做神,愿意为之生,为之死。殊不知,只有神才是爱。一个寻找爱的人,和一个住在爱中的人,过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。
容若无疑是一个寻找爱的人,就如同许多人一样。他家境宽裕,也自小没有缺乏。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的年代里,别人歌咏牡丹,他却以雪花写词,轻看世上荣华,“非关癖爱轻模样,冷处偏佳,别有根芽,不似人间富贵花。”他与表妹原有婚约,而不巧的是,表妹进了宫。可是,再次相逢之时,却成了“待将低唤,直为凝情恐人见。”许多无奈与等候中,容若成家,娶了卢氏,卢氏薄命,婚后四年便过世了。此后多年里,容若念及这段情,写下“此情自此成追忆,零落鸳鸯,雨歇微凉,十一年前梦一场。”在寻找爱的旅途中,定会有许多的快乐与那些一夕如环的时日,只不过,到最终却总有分离和痛苦。没有支撑的生命,是承载不了那么多失去和痛苦的。
我们倘若真看清了人世间的爱,大概就会明白,去爱,也是需要很多的信心与勇气的。那爱应该是怎样的呢?有一次,偶然间看到一位姐妹的见证。她的丈夫在四十多岁的时候癌症过世,这些年来她写了文章记念丈夫,记录了七个与她丈夫相关的梦,甚至后来失去丈夫以后的生活。字里行间是她对主的信靠以及平安喜乐。这大概就是一个住在爱中的人的体验罢。
忽然间,我似乎明白了什么。过去读到雅歌,“我的良人属我,我也属我的良人。”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期待过有那么一个人,分享我余生的所有喜乐哀愁,陪伴我走所有的春夏秋冬,他属于我,我也属他。然而,即便遇到了那位良人,只是在地上的年日,他才属于我。或者说,从根本上,他与我都单单属主,仅此而已。总有一日,死亡会叫我们分离。而我们都不知道那一天何时会来。甚至到了天上,亦没有了嫁娶,我曾经怀疑过这样的安排是否公平。那个我在地上爱了一生一世的人,到了天上却只剩下普通弟兄姐妹的关系。这些幼稚的想法,回到主那里,都是说不出口的。因为我同样深知,有主的同在,便是最好的状态,便是这世上最大的喜乐,在主那里,没有眼泪也没有忧愁。所有的关系也会被重新定义修复,那么地上这些失去便算不得损失。
于是在地上的年日里面,真正属于我的,是什么呢?我想,大概是这些美好又伤心的回忆罢。总有欢笑,也总有眼泪。所以,我亦没失去任何事物,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来拥有这些回忆罢了。而这些经历带来了什么呢?这些经历真正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等到那个世上唯一契合灵魂,或是上帝所预备的那一位。这些经历,包括遇到那个人以后的遭遇,都是为了使我们往前方的标杆挪两步,再多挪两步。从永恒中不断看到神的爱与信实,也在每一个当下借着这些经历成长,越来越有基督的模样。
在我们认识神以后,还有永生的盼望。生死于我们而言,不再像容若笔下的“一生一世一双人,争教两处销魂。相思相望不相亲,天为谁春?”好似在世间,除了生死,剩下的都是小事。可是当我们观察生活之时,却发现,许多东西看似的确是于我们无关的。比如月亮,或是满夜的星星,神造来这些东西与我们何益?祂完全可以造一些更简单的存在,或许没有昼夜变化,或许没有阴晴圆缺,或许没有璀璨星空,祂也还是神不是么?非常喜欢诗篇里的一句,“太阳还存,月亮还在,人要敬畏你直到万代。”可是,日月星宿,都在提醒这个世界是神所造,我们的造物主大而可畏。不但如此,提醒我们在世上只是客旅,是寄居的,而天上才是我们永恒的家,那才是我们的盼望所在。
至于夕夕都成玦的日子呢?日历是一个有趣的存在。若是按照阳历一天一天数下去,看见的是没有到不了的明天,没有过不去的今天;或是活在当下,今朝有酒今朝醉,明日愁来明日愁。新年的钟声不断提醒我们又长大了一岁。若是按照阴历一天一天数下去,看见的是月圆月缺,或是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各类节假日,或是与家人聚聚散散离离合合。那么,从圣经上看呢?如果按照圣经上的日子活呢?从等候救主降生,到主耶稣出生,棕榈节,逾越节,主耶稣被钉十架,主耶稣复活,到五旬节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,就好像与主耶稣在那个时代一起活了一年,年复一年,去体会祂的心肠与经历。这样,会不会更容易去体会那种同死同活?会不会更容易去体会神对我们的爱与信实?慢慢去经历祂,去学习信靠祂,不急,不急,每一天都在祂的手里。
最后,还是用纳兰容若的词,“我是人间惆怅客,知君何事泪纵横,断肠声里忆平生。”
而我稍加改动,人生不易未曾改变,充满其间的事物却变了,“我是人间天路客,知君何事泪纵横,信望爱中度此生。”